最近阅读了两篇引人深思的文章,揭示了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未来景象。一篇来自北大国发院和智联招聘的研究报告,讨论了ChatGPT及类似大语言模型在职场中的崛起,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观点:这些模型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取代大部分白领和知识型工作。另一篇则是数据专家陈沁在财新发表的文章,他的分析揭示了生成式AI对多种职业的替代潜力,翻译、保险核保人员和剧作家等职业的工作内容可能有90%以上可以被AI替代。
更为引人注目的是,影响范围还扩展至涉及美术、设计、视频制作等领域,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人员、广告设计师等。即使在理工科领域,赚取最多的程序员中,也有高达75%的工作可能面临AI替代风险。这一局面使得未来可能出现极端情况,企业或许会大规模裁减程序员人数,仅保留最具创新能力的核心团队。
这两篇研究都一致认为,生成式AI对白领工作的冲击最为显著,特别是那些需要进行“信息处理”和“数据处理”的工作。与此相比,蓝领工作和服务业受到的影响较小,如绿化工、保洁员、按摩师、面点师等职业,几乎不会受到任何替代。这种情况的背后,是对人类后天学习技能的挑战,越是依赖后天学习获得的技能,越容易被AI所替代,而那些天生能力,如复杂的动作、社交技能等,AI难以模仿。
然而,不容忽视的是,那些具有高成长性的职业面临着巨大威胁。正是这些职业构成了中产阶级的基石。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颠覆先前的想象,与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底层工作被取代不同,现实中的情况正好相反。
尽管研究表明大语言模型尚未显著冲击中国就业市场,这可能是滞后效应。美国作为AI发源地,自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,但技术的进步终将影响整个世界,中国也难以幸免。这一技术潮流势必带来颠覆性的影响,影响中产阶级的生计。
未来,AI的发展可能引发全新的就业格局。生成式AI可能大规模应用,替代大量白领工作,但并不一定会创造出相应数量的新岗位。历史表明,技术进步并不总是伴随着新岗位的产生。类似工业革命和现代自动化时代,技术进步更可能扩大贫富差距。中产阶级的地位可能进一步动摇,社会金字塔结构可能由少数精英和大量穷人构成。
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那些在AI影响下更具创新能力的人、具备社交和管理技能的人将更加受欢迎。此外,未来的工作环境可能倾向于少数"超级个体"支撑的超级公司。AI将强者更强,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可以达到几十人的水平,这将导致极端的“两极分化”。
然而,仍有人不会受到AI威胁。那些从事低端服务且需要复杂动作的人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,以及那些拥有社交和管理能力、能够与AI合作的“全才”将成为未来的赢家。然而,这也将是对东亚国家的一项挑战,因为这种模式对于侧重于“执行”和模仿的文化不利。
我们正处于历史的洗牌之中,每个人都将面对时代的考验。准备迎接这一变革是至关重要的,学会适应AI、瞄准难以被替代的领域,避免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掉队。这是一个机会和挑战并存的时代。
作品采用:
《
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 (CC BY-NC-SA 4.0)
》许可协议授权